• 荆门高速公路
  • 荆门人在北京|生活圈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26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荆门•历史名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04:5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加入荆门人在北京老乡群
    武状元——张大德
    在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古代科举制度中,荆门地区究竟出没出过状元?许多人都持否定态度。的确,在有关介绍荆门(包括钟祥、京山、沙洋、东宝、掇刀等)的读物中,都没有提到荆门在古代出现状元之事。近日阅读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时,竟意外发现书中记载,钟祥在明代出现过一位叫张大德的武状元。
    书中这样记载:张大德(?—?)字号不详,湖北安陆府人,一作钟祥人,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武举会试第一人。据《明实录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五年(1577年),神宗命右春坊何洛文、右谕德高启愚主考武会试,取中武举张大德等80名。右春坊和右谕德是明代太子宫内设官职,都是辅导太子学习的官员。又据《湖北通志》记载:张大德为湖北安陆府人,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状元。《中国历代武状元》的作者认为,嘉靖皇帝上任后开展武科考试是在嘉靖二年(1523年)才开始。就是说,嘉靖元年根本都没有进行武科考试,怎么会出现武状元呢?!因此,作者认为《湖北通志》记载有误,应以《神宗实录》为准。现在看来,这两种史料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明代,钟祥的确出过叫张大德的武状元。只是中举的时间记载有分歧。《中国历代武状元》作者还指出,有关张大德的史料很少,对于他的情况无法详细交待。笔者就此也查阅了许多资料,确实收获甚少。因此,笔者呼吁社会各界,广泛提供有关张大德的出生地点、生卒年月、科举时间以及中武状元后所作所为等方面历史讯息,以便对钟祥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状元的情况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武状元是在封建社会中,经过最高一级武科考试——殿试选拔出来的第一名,又经皇帝亲自认定的人,他们是武举考试中最优秀、最辉煌的幸运儿。科举制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种,都是由朝廷设立考试科目,通过定期统一考试,选拔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文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武科举则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比文科举晚95年。武科举废止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比文科举早4年(文科举废止于1905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废黜了亲生儿子李显(睿宗皇帝),自己当上了武周圣神皇帝。为了招罗人才,扩大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武则天一方面在洛阳亲自主持状元考试,开创了“殿试”制度;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武举”制度,选拔有勇有谋,能带兵打仗的人统领军队。公元702年,武则天正式命令兵部主持武举考试。唐代的武举考试程序是先由地方州、县进行举人(进士)考试,中举者赴兵部应试。武举的考试科目有长跺、马射、步射、平射、翘关和负重等。还要强调身体素质,如年龄在40岁以下、躯干雄伟、身体健康等。唐代的武科举考试虽然处于摸索探索阶段,但毕竟开了先河,为后来历代武举奠定了基础。据《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记载,从公元702年武科举开始,到公元1901年结束,在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时间,中国共产生281名武状元,平均四年多才出一位,可谓万里挑一,明代钟祥的张大德就是其中之一。

    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7─6世纪)春秋时代楚国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的令尹。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孙叔敖居荆门白土里(后改称孙家山,在荆门、荆州交界处)。孙叔敖一生廉洁,毫无贪图之心,因此受到后人的敬重。《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绎史?列女传?樊姬》记载孙叔敖:“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庄王能够“一鸣惊人”而称霸中原,是与孙叔敖的辅佐分不开的。东汉邯郸淳根据《史记》记载,写了《楚相孙叔敖碑》,赞扬他“受纯灵之精,怀绝世之才,有大贤次圣之质”。荆门知州舒成龙在《荆门直隶州志?文苑》中收录了这篇碑文,并加了按语,称孙叔敖为“荆之乡献”。孙叔敖为令尹五年,功绩显赫,特别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为千古传颂。

    老莱子
    老莱子(公元前6─5世纪)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道学家,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著有十六篇学术著作,阐述道学的玄奥哲理。晋代皇甫谧撰著《高士记》记载:老莱子为躲避战乱,从河南迁来湖北,隐居在荆门蒙山(今象山)东北(后人称老莱山庄,遗址在今自来水公司院内,有孝田、顺井遗址),垦荒耕作,侍奉双亲。楚王闻其贤,特登门礼聘,老莱子不肯任人摆布,后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莫愁女
    莫愁女(公元前3世纪前后),姓卢, 名莫愁,战国晚期楚国著名的民间歌舞艺术家,今钟祥人。她天生丽质,聪明娴慧,能歌善舞,歌传千里汉江,人称“郢中佳人”,因此被楚顷襄王选入兰台之宫担任歌舞侍姬,并完成了《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使这一高雅的曲调流传了二千多年。钟祥现有莫愁湖、莫愁村等。

    宋玉
    宋玉(公元前300—前230年),战过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今钟祥胡集人。他仪表端庄,风流倜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之说即源于此。他才华出众,创赋的体裁,对两汉辞赋和后世骈文兴起颇有影响,是楚文学的代表。其著作《登徒子好色赋》成为传世佳作,“登徒子”也成为好色者的代名词;其代表作《九辩》,堪称楚辞中体制宏大的杰作,他谱写的音律《阳春》、《白雪》成为高雅音乐的代名词。现钟祥城区有宋玉井遗址。

    黄歇
    黄歇(公元前 ?—前 238 年),楚国令尹,号春申君,与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他多才多艺,能言善辩。任左时,随太子熊元出使秦国,促使了秦楚联盟。公元前262年,太子熊元即位,任命他为令尹,封为春申君,领淮北十二县。今上海市简称“申”,即因曾为春申君封地而得名。任令尹期间,主张联合韩、魏、燕攻打秦国,为楚国的政权巩固和繁荣富强作出了贡献。今沙洋县后港镇有黄歇村和黄歇冢。

    陆九渊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朱熹齐名,人称“朱、陆”。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赐同进士出身,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靖安县主簿。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
       陆九渊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由于陆九渊对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被作为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为纪念陆九渊,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了陆夫子祠,后几经焚毁,清乾隆年间重建。陆九渊当年讲学的讲经台也于清代重建,台上建纪念亭,安陆知府张世芳取《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意,题为“仰止亭”。
       陆九渊与著名理学家朱熹有各自的观点和治学态度,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应为“心即是理”,指责朱“支离”,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讥飒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相持不下,曾在江西上饶进行了史学上的“鹅湖大辨论”。陆九渊的“心即是理”的哲学思想,被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继承和发展,形成很有影响的陆王学派,陆九渊的著作被辑成《象山先生全集》三卷,建国后经点校整理,以《陆九渊集》出版。

    边居谊
    边居谊(公元13世纪在世,卒于1274年)湖北随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因屡立战功,官至账前都统。边居谊为抗击元军,率领军民构筑沙洋堡、新城堡。十月,元军从襄阳进兵,攻陷沙洋、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附近),新城守军在边居谊的带领下,谱写了一曲与新城共存亡的壮歌。元军以高官厚禄引诱边居谊投降,边居谊不予理睬。新城被元军攻陷,三千勇士皆殉国,最后边居谊拔剑在手,仰望苍天,高呼“边居谊宁死不降。”说完,剑刃一横,热血飞溅,自杀末死,他又用最后一点力气滚进熊熊烈焰。元末明初,江陵府学正孔克学凭吊新城遗址时,曾写七绝一首:“铁石肝肠死末休,孤城高倚汉江秋。三千血战皆忠义,不效襄阳事敌仇。”目前,李市镇附近有新城遗址和居谊庙。

    舒成龙
    舒成龙(1706—1771),河北任丘人。清乾隆八年(1743年)任荆门知州。在任期内,他改革田赋政令,扭转社会风气和习俗;加固沙洋官堤,提高抗洪能力;组织编修《荆门州志》三十六卷,以供后世查阅;兴建龙泉、汉上、内方三书院,以启迪民智;重建州署、驿站、陆夫子祠等,设立育婴堂和养济院,维修荆门城垣;评选乡贤,祀奉历代名儒等。因治理荆门政绩卓著,乾隆皇帝两次召见。乾隆十五年(1750年),舒成龙升任广西平乐府同知,继续留任荆门州治事。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任湖南衡州知府,离开荆门。荆门民众为纪念这位大德州牧,为其建立纪念祠堂。
       公元1734年,代理谷城知县,公元1739年,代理竹山、房山知县,公元1743年,正式上任安陆府荆门州知州。舒成龙一到荆门,即废除征收田粮的里书制度,并将沙洋官堤筑高加固,豁免郑家潭沙压灾田的税赋,与黄冈、广济、蕲水协作互相代运漕粮,劝民广植乌桕,动员修水利,兴办慈善救济事业和教育。
       公元1750年,舒成龙任广西平乐府同知,吏部挂名,留知荆门州,主修并刊行了36卷《荆门直隶州志》。公元1755年,升湖南衡阳知府。舒成龙在任荆门时,荆门经济繁荣,治安良好,官民关系融洽,他尊重贤能,培育人才。遗留到现在的荆园、龙泉书院、讲经台、读书台、孝隐亭等众多遗迹都是舒成龙在任时恢复与修建的。

    聂绀弩
    聂绀弩(公元1903-1986年)京山县城关人,字干如,是我国现代老一辈著名的多才作家,新闻工作者,杂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学者,诗人。早年曾在马来西亚、缅甸,当过教员和报纸编辑。在三十年代初,他写过许多小说、诗歌、剧本。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以写杂文著称。由于他的文学根底扎实,信笔写来,旁征博引,借古讽今,挥洒自如,他的杂文风格酷似鲁迅,为文坛所称道。解放初,他为研究“三红金水”等古典文学巨著作出了贡献。有诗作《散宜生诗集》和小说《天壤》和《绀弩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荆门人在北京 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