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门高速公路
  • 荆门人在北京|生活圈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搜索
    查看: 25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荆门•宗教信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04:4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加入荆门人在北京老乡群
    佛教产生在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族人悉达多。佛教徒尊称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65年至前436年,与中国的孔子同时代。佛教是释迦牟尼创建的宗教,视涅槃为最高境界。信徒们将释迦牟尼奉为佛,表示他是宇宙人生根本道理的透彻觉悟者,或者说佛就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
        佛教的教义相当深奥和神秘。概括地说,就是谈论现实世界的苦难及解决苦难的方法。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是痛苦的,有无量诸苦,苦海无边,到处是苦。产生苦的缘由是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佛教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苦缘,找到摆脱痛苦的途径,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境界——涅槃,即解脱、圆寂,实现了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目的。佛教在古印度产生后,逐渐流传到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性宗教。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到底是何时传入中国?众说纷纭,至少有六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到中国的。据说这一年的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相貌庄严、金光灿烂的金人,一手持弓,一手握箭,往返于金銮殿上空。梦醒之后,他将梦境告诉大臣傅毅,傅毅说,听说西方有一个圣人,叫“佛”,皇上所梦金人手握一弓二箭,这就是“佛”字。傅毅的一番话打动了汉明帝求佛之心,于是派使者前往西城求佛。当使者路过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时,正巧遇到从印度来中国弘法传佛的两位法师,一位叫摄摩腾,一位叫竺法兰。他们二人骑着白马,随身带来了佛像、舍利和贝叶经书。于是汉朝使臣与印度二僧一起返回洛阳。汉明帝闻讯后大喜过望,以最隆重的礼仪欢迎两位法师。随后在洛阳郊外兴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寺庙,以安放佛像、舍利和佛经,供养两位法师,并以他们骑的白马命名为“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它的教义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普遍民众的心理,加上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逐渐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流传于黎民百姓,很快成为国教,与儒教、道教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宗教。佛教在传入中国时,由于路径不同或理解不同,形成了繁花纷呈、多姿多彩的流派,主要有八大宗,即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和律宗。
        佛教从何时传入荆门?尚未发现史书准确的记载,也无法考证。但据《荆门市志》介绍,荆门境内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是地处沙洋县拾回桥镇境内的尊胜寺,它建于东晋兴元年(公元402年),这说明佛教传入荆门的时间不晚于公元402年。隋唐时期,佛教在荆门盛行,陆续兴建一大寺庙,如唐安寺、纪山寺、太阳寺、芭蕉寺、报恩寺等。唐代中后期,佛教开始衰落。宋代,荆门佛教复兴,但新建寺庙不多。明代和清代中期,荆门佛教有较大发展,形成了“村村有寺庙,户户有佛音”的局面。据统计,到清晚期,荆门境内有佛教寺庙340多处,其中东宝、沙洋159处,钟祥112处,京山69处。清晚期和民国,佛教再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荆门境内的佛教寺庙大部分被拆除,只剩下沙洋县的纪山寺、东宝的洪山寺等。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各地又陆续恢复了一批佛教寺庙,计有荆门城区的唐安古寺和千佛寺,京山的观音禅寺,沙洋的三圣寺,钟祥的报国寺等。
        在荆门的佛教传承中,有两位大师功不可没。一个是智者禅师(538年-597年),荆州人,俗姓陈。他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智者禅师在当阳创建玉泉寺后,第二年到荆门,先后主持修建了东山宝塔、凤凰台和蒙山初月亭,又在仙居创办了仙居寺,成为该寺的开山祖。另一个重要大师是禅宗北宗的创始人神秀(公元606年——706年),他长期在当阳玉泉寺弘法,曾得到唐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的信任,成为北禅宗的领袖。由于当阳毗邻荆门(后相当一段时间属荆门州管辖),受神秀禅师影响,不仅在荆门培养了许多信众和僧侣,而且陆续兴建了一大批禅宗寺庙,促进了佛教在荆门的普及与发展。在长达1600多年的佛教传承中,荆门地区也涌现了许多高僧大德,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现简要介绍几位:清代著名高僧清一禅师(1842-1916),俗姓舒,名古念,钟祥人,幼年家贫,父母早逝。20岁在钟祥出家,后千里迢迢到浙江临安天目寺拜广福和尚为师,经苦心修炼得道。接着开始漫长的云游生涯,在山西五台山主理佛事,主持修建极乐寺,成为该寺开山祖师。晚年,清一禅师到京城龙泉寺潜心参禅,后迁居西城区广济寺,他以淡泊清苦、修持精严著称,得到民众和京城佛教界广泛赞誉,并著有《宗镜捷要》佛学著作四卷行世。民国五年(1916年),清一禅师辞世,享年74岁。持松(1893-1972年)沙洋李市人,佛教学者,密宗大师,曾任上海佛教协会会长。持松俗姓张,父母早逝后,1911年在沙洋铁牛寺出家,1913年到汉阳归元寺受戒,接着到上海华严大学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当阳玉泉寺、杭州净慈寺讲学。1922年东渡日本学习密宗,决意挽回千年绝学。回国后在武昌宝通寺任主持。以后潜心佛学研究和讲学,从事佛教理论著述。解放前夕,持松担任上海静安寺主持。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持松当选为常务理事。1956年当选为上海佛教协会会长后,先后访问尼泊尔、柬埔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受到热烈欢迎。文革时期受到冲击,而他心向共产党,泰然处之。1972年11月病故于上海,享年79岁。尘空(1908-1979),俗姓王,名宗义,沙洋拾回桥人。尘空从小家境贫寒,幼年丧父,随母讨饭度日,10岁时到当阳玉泉寺出家,后到沙市章华寺受戒。1929年考入武昌佛学院深造后,长期从事佛学研究。解放前在浙江普陀山著书立论。解放后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1957年任杭州灵隐寺方丈,并当选为杭州市佛协副会长。文革中尘空回到拾回桥老家,靠侄儿生活。1978年浙江省委统战部将尘空请回灵隐寺,并聘任他担任浙江省文史馆员。1979年7月10日,尘空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71岁。
        寺庙是安放佛像、佛经的场所,是僧侣传经布道、潜心修炼的地方,也是佛教信众朝佛礼拜的圣地。佛教寺庙一般都选择在山水极佳的风水宝地,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般由山门、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等组成,两侧配钟鼓楼、僧房和斋堂等,形成几进院落,相对封闭的建筑格局。这种模式是佛教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时,按照当时的官府建筑风格布局建造的,且2000年来固定不变,这就是我们在各地看到的寺庙建筑格局。在千年的佛教历史进程中,荆门地区也是建过许多风水俱佳、香火鼎盛、名声显赫的寺庙,现重点介绍几座:尊胜寺,建于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荆门地区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庙,开山祖德山禅师,位于沙洋县拾回桥镇东风村六组。解放后和尚还俗,寺庙拆除建学校。纪山寺,位于沙洋县纪山镇纪山,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由智广禅师开山,时称长眉寺。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命尉迟敬德主持加修后,改名资圣寺。明永乐八年(1410年)重修后命名为纪山寺,明末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后损毁。清代进行了重修。抗日战争时期,纪山寺大部分建筑被日军拆毁,只剩下山门和前后两座大殿。改革开放后,省市有关部门拨款、香港冯德勤女士资助进行重修和维修,现成为荆门地区唯一一处保存古迹、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庙,每年吸引着荆门、荆州的无数香客到此朝拜。唐安寺,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莱公禅师为开山祖,原址位于蒙山东麓,今龙泉公园盆景园,以后历代均有修缮。清代乾隆年间,州牧舒成龙曾以寺前的古柏命名为荆门八景之一,可见当时佛事兴旺的场景。清末寺庙逐渐衰败。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全都炸毁。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荆门城西雨山山顶重建唐安古寺,并将修建盆景园时挖出的唐柏古柏作为镇寺之宝。芭蕉寺,位于京山县宋河镇石人山下,建于唐代。相传在唐太宗时,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国僧和太子来大唐取经,唐太宗命他们在京山芭蕉寺习经。国僧和太子因被这里的山水风光和佛教文化所打动,决意留在此处,终身未返回祖国,最后圆寂在此寺,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芭蕉寺民国时被毁,现存残碑等遗物。报恩寺,位于钟祥城区东侧龙山上,唐代兴建,始称弥勒院。并建有白乳高僧塔,塔高48尺,全部用砖砌成,由地宫、塔座、腹钵和刹头四部分组成,造型别致,古朴苍劲,气势昂轩,古寺早已损毁,古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末在古塔附近重建了报国寺。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道教最早源于人类的自然崇拜,原始巫术和鬼神信仰。相传在东汉顺帝安元年(公元142年),有一个叫张陵的人在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创建了道教,并医治好了许多病人,不少人都来拜他为师,尊称他为张天师、张道陵。由于他规定每个入教的人必须交纳五斗米,所以人们把他创造的道教称之为“五斗米教”。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成熟,唐宋元明走向辉煌,清代、民国逐渐衰落。从张道陵创教到现在,道教已走过180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两大主要派别,即南方的正一道和北方的全真道。二是崇拜多神。道教是多神教,崇拜的神灵种类繁多。据道教经典介绍,其神仙总数达430位之多。他们大致分为天神、地神和人神三大类。天神有玉皇大帝、三清(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护法四帅等;地神主要有城隍、土地、雷神、门神、灶神、财神等;人神主要有老子、关帝、八仙、药王、妈祖等。三是教义复杂。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其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义十分复杂和深奥,主要是:遵道贵德——道教的最高信仰;仙道贵生——道教的鲜明特点;清心寡欲——道教的行为标准;自然无为——道教的生活态度;柔弱不争——道教的自我修养;返朴归真——道教的理想状态;天人合一——道教的文化主体;性命双修——道教的修炼要诀。
        荆门的道教始于何时?尚无明确记载。据清乾隆时期知州舒成龙主编的《荆门州志》载,梁代(公元503年-557年)道士张元始在沙洋马良山“凝铅炼丹”,这是关于荆门道教的最早记录。唐宋元时期,荆门地区的道教有很大发展,兴建道观,发展教徒,举办庙会,信教者众。南宋时,京山曾出过一位著名道长,叫张道清,他一生共得到皇帝17次敕封,被封为“太平护国、真牧真人”,成为九宫山道教开山鼻祖。明代是荆门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崇奉道教,以嘉靖皇帝最甚。嘉靖出生在钟祥,本人笃信道教,达到痴迷程度,因而对钟祥及周边地区的道教发展影响极大。首先是建立了官府管理机构。京师设道录司,州府设道正司,县设道会司,专门管理道教事务。其次是新建宫观多处。如元祐宫、玄妙观、青龙观、三元观、三清观等;三是炼丹求仙之风盛行。由于皇帝的笃信和推崇,包括荆门在内的各地冶炼灵丹、抽签占卜、驱妖除魔、巫术治病等迷信活动长盛不衰。清代,由于朝廷重佛轻道,道教开始衰落。荆门州已无专门管理道教的机构和官员,一批道观改成佛教寺庙,人们纷纷由信道改成信佛。但是在清代,荆门、钟祥、京山的城隍庙建设却十分兴旺。到民国时期,荆门地区共有道教道观119处,其中沙洋和东宝有70处,钟祥33处,京山16处。新中国建立后,许多道教场所被当作封建迷信被拆除,道士大都自行解散。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陆续恢复了一批道观,道教活动也相续展开。
        道教信徒多有极强烈的仙境信仰,认为神仙世界和凡人世界是不相混杂的,神仙们必须远离尘世,住在天上、山中和海里。因此,道人多选择俊秀之奇山、幽静之山林、通天之仙境作为道场。故道教就有36洞天、72福地之说。道教建筑一般都采用中国传统的三进院落寺格局,由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等组成,两侧配钟鼓楼、膳堂、道堂等辅助建筑。现简要介绍几处荆门的道教圣地。白云楼,又名白云观,坐落在荆门城区东宝山西麓,为洞、台、楼浑然一体的道教建筑群。相传此地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骑白鹤到此修炼的地方,明代修建道观。由山门、白云楼、吕祖祠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白云楼由白云洞、斯台、招鹤亭和楼阁组成,飞檐翘角,铜铃清脆,古色古香,独具特色,是荆门地区重要的道教活动场地之一。铁鞭寺,位于沙洋县后港镇铁鞭村。相传在西汉末年,绿林好汉四起,朝廷为镇压绿林起义,命三名铁匠赶制铁鞭,三人不从,携鞭逃跑,汉兵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铁匠们投井自尽。当地居民为纪念他们,修建了四合院式的铁鞭祠。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元祐宫,坐落在钟祥城区东南镜月湖畔,系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御赐所建,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元祐宫坐北朝南,由影壁、宫门、钟鼓楼、万寿殿等组成,为典型的道教宫观建筑。宫门有琼花琉璃照壁,高6米、长11米、厚1.4米,单檐歇山顶,琉璃装饰,照壁西侧有“延禧”木质牌坊一座。元祐宫门面阔和进深各为三间,单檐硬山顶,四周有围墙。主殿万寿宫殿位于中央,长29.5米,宽11.7米,单檐歇山顶,四周环以回廊,殿下置汉白玉须弥座。整个建筑沉稳大气,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圣境山,位于荆门城北10公里的圣境山,是一处道教名山,早在唐宋时期就有道士在此活动,明代进行大规模建设。山下有山门、古道、古井、碑林,山顶建气势恢宏的真武观,内供真武大帝像。相传武当山的真武大帝首先是在荆门圣境山得道成仙后,又转到武当山去的。明代,圣境山道观密布,香火旺盛,香客盈门,的确是一处难得的洞天福地。可惜到清代后,圣境山逐渐衰败。现在,人们仍可看到圣境山山峦叠嶂、蒲目苍翠,雾霭缭绕,仙气逼人。那里的古树、古井、古碑和古道仍然可供人们凭吊,仍然讲述着当年道教的繁荣与兴旺!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创始人是穆罕默德(570年——632年),出生在麦加阿拉伯人的古莱希部落,家庭是个没落贵族,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叔伯抚养成人。青年时随伯父经商,到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当时的阿拉伯游牧部落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社会矛盾激烈,部落之间斗争不断,民众生活苦难不堪。穆罕默德是一个富有阿拉伯民族感的人,加上他聪明好学,善于思考,他吸收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又结合阿拉伯原始宗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相传他常到麦加郊外一个山洞里沉思默想,终于获得“天启”,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奉安拉为唯一真神。穆罕默德作为“安拉使者”传授安拉的种种训谕,后来据此编成《古兰经》,意为“读本”。“伊斯兰”就是归顺、驯服之意。归顺和服从安拉的人,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主要纲领是“六大信仰”和“五功”。六大信仰是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五功是念、礼、斋、课、朝。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目。伊斯兰教在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派别,最著名的是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又称正统派,其信徒约占全世界穆斯林总数的80%,我国的穆斯林多属于逊尼派。目前,全世界穆斯林总人数达15.7亿人,分散在50多个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其中有30多个国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因此,伊斯兰教是真正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唐代。自唐初以来,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往来,大批穆斯林商人来华经商或侨居,把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经过唐、宋、元、明、清及民国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成为我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柯尔克伦族、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到现在,中国大约有2000多万穆斯林,主要居住于西北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以及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北京、安徽等省市部分地区。
        原荆门州或荆门县的伊斯兰教的传入是随着回族人口迁移而传播的。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河南省新野县、邓县回民迁至沙洋,其中一名姓王的阿訇集资建草房三间作清真寺,这是荆门最早的伊斯兰教和清真寺。以后随着回民的不断迁入,教徒与日俱增。建国后,伊斯兰教徒散居在荆门城、沙洋、马良、拾回桥、团林、盐池等地,并进行一定形式的宗教活动,人口大约1000多人。荆门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一般都比较简朴。解放前有沙洋和拾回桥两处草房作为清真寺,后被洪水冲毁或日军飞机炸毁。改革开放后,政府拨款在荆门城区和沙洋各建一清真寺。新中国成立后,荆门的伊斯兰教陶訇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先后当选为荆门县、市人大代表的有马文襄、赵儒林、张玉韫、陈德昌等;当选为市政协委员的有陈德昌等。
        钟祥的伊斯兰教在元代传入,至民国时期,共有清真寺11处,信徒3000多人,主要集中在九里乡一带。日军占领钟祥时,大部分清真寺被毁。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尊重回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使伊斯兰教徒的权力得到保障。1985年,省政府批准在回民群居的九里成立回族乡,这是江汉平原第一个少数民族乡。随后,钟祥分别在九里和城区建两座颇具规模的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民的集中活动场所。1994年,钟祥市成立伊斯兰教协会,买海普当选为首位会长。据统计,钟祥现有回民4000多人。

    中国称之为“天主教”的宗教,在国际上将它与东正教、基督教一起,统称为基督教,这三个教会的信徒都称为基督教徒。在这三教中,天主教是原始基督教的直接延续和继承,又称罗马公教。“天主教”一词是明朝时期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结合中国教友的信仰习惯,将中国的罗马公教教友称之为“天主教徒”。他是根据中国的古典“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之句而来,“天主”就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老天爷”。东正教是在1045年由天主教分离出来的东方教会,1915年后逐渐与天主教共融,成为姐妹教会。公元1517年天主教奥斯定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另立门户”,从而形成基督新教或新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基督教”。
        天主教(国际上通认的基督教)发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创始人是耶稣,经典是《圣经》。其教义是:相信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耶稣是救世主;相信人有“原罪”(与生俱来之罪),因此要一辈子忏悔;相信“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人的一生应当永远忍受和驯服。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到元代几近绝迹,明代时重新传入,但力度不大。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天主教才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城乡到处建教堂、修道院、办学校、立医院,运用各种方法扩大宣传,发展教徒。据统计,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国共有天主教徒3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据2008年统计,中国大陆共有100个教区,500多万教徒,开放教堂和会所5000多处。
        天主教传入荆门是在什么时期?据《荆门市志》记载是在公元1661——1663年间,由法国耶稣会教士穆迪传入。当时穆迪在荆州建立教堂,传授圣经,并以此为基地向周边扩散。首先传到了荆门州辖的十里铺、拾回桥一带。1864年,荆门州被划定为湖北八大总绎区之一。1870年9月2日,罗马教廷将湖北划为鄂东、鄂西和鄂西南三个教区,荆门属鄂西南教区。此时在十里铺、拾回桥一带,已发展到七个会口,即胡家会、张家会、李家会、王家会、黎家会、周家会、梁家会等。1891年,罗马教廷又将鄂西南教区划归比利时布鲁塞尔圣约瑟省方清各会传教士管理,升格为“宗座代牧区”。1924年底,罗马教廷将荆门划归宜昌教区管辖,此时荆门城、沙洋、拾回桥、十里铺等都相继建立天主教堂,会口发展到39个,信徒上千人。抗日战争开始后,荆门、沙洋教堂被日军飞机炸毁,教区基本上停止了活动。抗战胜利后,天主教在荆门的活动逐步恢复。新中国成立后,罗马教廷驻华代表黎培里唆使教徒反对共产党,企图与人民政府为敌,在荆门天主教中造成极坏影响,被我国政府驱逐出境。1955年到1957年,荆门天主教响应党的号召,开展自主自办教会运动,宗教活动走向正轨。十年文革期间,拾回桥、十里铺教堂被红卫兵拆毁,宗教活动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恢复天主教堂,开展正常活动。荆门城区天主教堂于2010年在十里牌兴建,属宜昌教区管辖。
        钟祥天主教于清初传入,最早的传教地点是在与京山交界的刘家集,教士是意大利人。清光绪年间在钟祥城南高岸  建教堂,这是钟祥境内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到民国时期,城关、旧口、襄东、林集、塘港、双河、胡集、丰乐、长寿等都兴建了教堂,教徒发展到5000多人。据1956年统计,钟祥境内尚有教徒866人。
        相比较而言,京山的天主教传入较晚,清宣统元年(1909年),武昌鄂东教区主教田瑞玉(意大利人)派传教士王伯明、索尚德到京山传教,王伯明在宋河建教堂,管理京山北片教务活动。索尚德在永隆建教堂,管理京山南片教务活动,共发展教徒40人。民国时期,京山的天主教活动发展很快,到解放前夕,京山境内共有3处教堂,30处会口,17名神甫,教徒448人。
        天主教在荆门先后举办过许多社会福利事业。一是办教育,在荆门地区共建学校10多处,其中原荆门县7所,京山县3所。例如,1921年比利时神甫任道先在荆门城关创办文萃中学,开设4个班,学生达200多人,开办5年后停办。二是办医院或诊所,共9处,其中原荆门县7处,京山、钟祥各一处。比如天主教于1926至1938年期间,在荆门城关天主教堂内开办医疗诊所。由于收费低廉,服务细心,受到欢迎。后因日军飞机轰炸荆门城,诊所被迫关门。
        天主教在荆门发展的300多年历程中,由于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信仰的矛盾和冲突,也发生过一些“教案”。现介绍两例:1890年12月16日,天主教鄂西南教区第二任主教祁栋梁(比利时人)到拾回桥会口视察工作,当时坐的八人大轿,前有锣鼓开道,后有百人相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拾回桥镇居民见状十分气愤:一个外国佬到中国来,搞的比我们州老爷都威风,这成何看相?!我们决不能让外国人在此横行!于是,大家有的拿扁担,有的拿竹竿,有的扔石头,一呼百应,一拥而上,将轿子砸乱,主教打伤,随从赶跑,让祁主教颜面丢尽。恼羞成怒的祁栋梁赶到荆门直隶州告状,又通过省教会施压,州牧不得不派兵到拾回桥抓人,后来判拾回桥居民赔银。到1892年6月17日,这起羞打主教的案件才算了结。天主教传入京山后,坪坝分堂的部分教徒依仗教势,横行乡里,欺压良善,无所不为,居民深受其害。1919年5月,当地秀才孙福田等人策动,坪坝团防局枪毙了4名欺压百姓的坪坝籍教徒。此案一下子轰动全省,天主教鄂东教区通过要挟手段,迫使湖北省政府将孙福田等人逮捕入狱,其中一人自尽,又将坪坝镇上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下安寺割让给天主教使用,直到1930年才收回。

    “在荆门的天主教”一文中,笔者介绍过,中国的基督教在国际上称之为“基督新教”,又称“福音教”或“耶稣教”。它的信仰、经典和教义与天主教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和天堂地狱说。基督新教是由16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而形成的一个新宗派,主要有德国马丁路德的“路德宗”、法国的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英格兰的“安立甘宗”,它们成为基督新教的主流教派。目前全球约有基督新教教徒近6亿人。新教教义除上述与天主教教义的相同点之外,还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因信称义。根据天主教教义,人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不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唯一的救法是上帝恩赐。新教主张得救既要靠上帝恩赐,又要靠自身努力;二是信徒人人都可为祭司。新教认为既然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为祭司,无需神职人员作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三是《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从《圣经》中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
        19世纪初,基督新教开始传入中国,先后到中国传经布道的有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都会、美浸会、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等。传教士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德国,他们的职业有教师、医生、作家等。开始,由于清政府对基督新教实行禁止政策,他们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到达广州,成为在中国传教的第一人。七年后中国的蔡高成为第一个信徒。鸦片战争后,西方大批传教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相继来华,传教活动遍布全国。由于新教比天主教传入中国晚,加上初期又有政府禁止,新教在传入中国的同时更多地采取了一些国人欢迎的做法,如兴办教育、开办医院、开展慈善救济等,以扩大基督教影响。晚晴民国时期,孙中山和蒋介石等政要都成为基督教徒,但基督新教传教事业与中国人关系时常出现紧张,教案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因为基督教义强调只能信上帝,不能拜他神,这与“祭拜祖先”的中华传统习俗产生抵触。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基督教在中国只有信徒约7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实行自治、自养和自传,现在全国有教堂6000多所,简易活动场地2万多处,教徒约400万人。
        原荆门州的基督教(新教)于清晚期传入,主要有中华基督教北行道会、中华圣公会和中华循道会三个教派在荆门开展传教活动。下面分别介绍三个教会的情况:荆门基督教北行道会的概况:荆门的北行道会是襄阳总会的一个区会,1906年由美国牧师约仁深开创,1907年始立教会。他们先在城关北门租屋传教,后在原荆门军分区大院内买地建福音堂。1909年落成,开始在教堂内正规传教,同时又在荆门各地建立了18个支会。日军占领荆门后,北行道会活动停止。抗战胜利后,约仁深重返荆门传教。1948年荆门教务由华籍牧师吴执中、谭光辉主持,1949年活动基本停止。新中国成立后,黄、谭二人与荆门教徒恢复联系。1956年,谭光辉从荆州返回荆门,举家迁到盐池区永盛乡落户,继续进行宗教活动。1958年下半年,谭回襄阳老家,荆门教务由教徒赵昌志、赖永明负责。由于他们违背教义教理,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于1960年被判管制三年。至此,荆门境内的北行道会活动完全停止。北道会在荆门先后兴办过7所学校和一所医院。荆门圣公会概况:该会属英国圣公会。1868年传入湖北,1886年传及沙市,并以此为据点向周边发展。1903年传到沙洋、后港、蛟尾等地。到20世纪20年代,圣公会在沙洋等地发展最盛,教徒约有200多人,教堂3所,并举办了3所小学,2所医院。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荆门圣公会活动基本停止。荆门循道会概况:1840年英国循道会传入中国,1862年传到湖北,不久传入沙洋,成立沙洋堂区,并修建教堂,教徒有200多人。1935年,沙洋堂区升格为联区,辖天门多宝、京山永隆、钟祥旧口等堂区。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沙洋镇后,沙洋堂区活动基本停止,圣公堂在荆门兴办学校3所,医院2所。
        基督教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传入京山,它是由汉口的牧师杨格非(属英国伦敦教会)派罗必成、魏爱道两位牧师到永兴传道开始的,不久又在罗店、石板河、曹武等乡镇建立福音堂,以后发展到宋河、许家坝、杨集、龙王庙、瓦庙集、孙桥、三阳、五福镇等,先后有19名牧师到京山传教,发展教徒200多人。民国时期,京山教会改名为“京山县中华基督教”,有教徒100多人。办学校10多所,医院1所。
        清光绪年间,基督教传入钟祥。首位传教士是英国人梅里纯,他开始租钟祥城内双眼井民宅做教堂,并在旧口、塘港、长寿店、丰乐河、洋梓等地设分教堂,发展教徒500多人。1908年,英国基督教循道会湖北教区在钟祥城内兴办普爱医院(现钟祥市人民医院前身),当时有医护人员5人,病床6张。这所医院是钟祥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由宗教组织兴办的医院,也是第一所完全采用西医西药的医院。普爱医院在诊病治病的同时,还开展传教活动,每天都分发《圣经》和其它宣传品,并在病房内举行宗教仪式,诵经祷告,宣传福音。日军占领钟祥县城后,普爱医院救治过许多难民。1948年,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独立旅在解放钟祥的战斗中,普爱医院收治过解放军伤病员,并向部队赠送过药品和医疗器械。普爱医院还兴办护士学校,招生44届,培养学生410多人。1952年8月,钟祥县政府接管普爱医院,改名为钟祥人民医院,现成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荆门人在北京 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